似乎每年我都会生一场大病,今年也不例外。整个7月加上8月上旬基本在生病和修养中度过。由于这段时间过得太过荒废,使我首次产生写一篇月度总结的念头,想要梳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也希望能平复内心的压抑和焦虑,重拾生活节奏。

健康

回顾一下过去十年我所经历的病痛:

  • 2013: 严重的中耳炎,耳膜破裂,听觉受损
  • 2014: 肩膀和手臂拉伤,一个月不能使用右臂;右腿拉伤
  • 2015: 右手腱鞘炎导致右手肿大压迫神经,住院一个月
  • 2016: 过敏性支气管炎,咳嗽一个月
  • 2018: 过敏性鼻炎,咳嗽两个月
  • 2020: 支气管炎和轻度肺炎,在家治疗一个月
  • 2021: 过敏性支气管炎,咳嗽一个半月

除了 2017 和 2019 年比较幸运,其余年份都有跨度至少一个月的异常时期,简直让人对生病产生仪式感了。

虽然生病本身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但我也因此磨练出了比较坚韧的心态,无论去医院遇到什么麻烦和挫折,都能用平常心面对;不管是出门看病,还是自主治疗,总是能做好周全的准备;家人和朋友的悉心照顾,也让我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生命本身就是在等价交换,有得有失,真的没什么可抱怨的了。所以每次病后,也只当是一次年度提醒,告诉自己要继续坚持锻炼身体,才能持续探索这个无限精彩的世界。

现在来大致回顾下今年的赛况。

上半场是鼻炎和支气管炎。7月3日从老家回到杭州,立刻就开始感冒,随后是持续的鼻炎和咳嗽。期间我没有去医院就诊,依照自己丰富的过往经验,先是在嗓子发炎时服用了针对细菌感染的阿莫西林。进入鼻炎阶段后,没有吃内服药物,而是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进行(这是因为我清楚自己是过敏性鼻炎,抑制鼻部症状,等待身体免疫恢复即可)。鼻炎减轻后,按照惯例引发支气管炎和咳嗽,于是我又购买了针对自身情况的孟鲁司特钠片,吃了几天后咳嗽减轻,随后慢慢恢复适度的有氧锻炼,大约在月中彻底结束。

下半场比较意外,是右臂肌肉劳损。前面鼻炎时为了转移注意力,游戏时间增加了很多,由于没掌握好手柄的使用姿势,胳膊一直隐隐作痛,但被我忽视了。等到呼吸系统恢复,我又迫不急待地连续写了两天代码,终于使三角肌不堪重负,剧烈疼痛,整个右臂都肿了起来。这让我一下子回到 2015 年的夏天,好在我对此也有经验,我清楚这种程度的肌肉劳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恢复,便用绷带固定右手,开始练习使用左手打字、用筷子、洗澡、擦屁屁。头两天我买了冰袋冷敷,等到触碰肌肉不再那么疼时,我没事就用左手慢慢按摩三角肌。最后临近恢复时,又购置了握力器来复健因长期不活动而难以握拳的右手。折腾到 7 月 30 日前后,才重新正常使用右臂。

时间来到 8 月,又一个意外出现,进入加时赛阶段——颈椎疼痛,脖子转不动了。这一方面是受右肩的影响和左臂的过渡使用,脖子本身有些僵硬了;另一方面,我把睡了一年的宜家弹簧床垫换成了棕榈床垫,一时间睡不习惯,导致了落枕。第二天发现脖子没法往左右转动,稍微使劲就很疼。但是不慌,我想起 5 年前有过同样的症状,火速在 JD 下单了「颈椎牵引器」,顶着极端高温天气戴了一个星期,终于圆满完赛。

这次持续生病的起因,主要在于 6 月回家乡度假时,作息被打乱,不仅中断了日常锻炼,还几乎没有睡好觉,导致身体素质短时间大幅下降,病也就趁虚而入了。我的体质比较特别,如果持续锻炼,即使量比较少,也能表现出很好的运动机能。但只要停止锻炼,很快就会低于常人,容易困倦和生病。以后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对于睡眠质量。睡眠关乎身体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如果连续产生低质量睡眠,一定要以最高优先级应对。

生病期间,在 Twitter 上知道了 默沙东诊疗手册腾讯医典 两个医学参考手册 1,帮助我重新梳理了对一些医学概念的认知。这个意外收获让我越发觉得,人要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交流,不断更新自己。

游戏

多亏了游戏,让我在对工作力不从心的时候保持了活跃的精神状态。但游戏玩多了确实有些收不住,会感觉自己该做的事情拖欠了太多,产生空虚感和负罪感。但这不是游戏的问题,而是我需要继续提高控制力、合理安排时间(哪怕是在生病的特殊时期)。

下面按平台列举我这两个月玩过的游戏。

Steam

  • Vampire Survivors (MacOS)

    好玩又上头,Vampire Survivors 属于仅靠优秀的机制就能支撑整个游戏体验的作品,画面几乎就是贴图平移,但并不影响其出色的游戏性(梦回 Dream Quest)。每局 20 分钟,围绕武器系统构建 Build,发现不同组合的趣味,挑战更高的收割效率。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游戏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模仿者 2。不过没关系,这么好玩的东西请多来点。

    操作上,基本只需要上下左右四个按键,对于只能使用左手的我来说特别友好。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尝试下目前已知的几款相似游戏:

  • Stacklands (MacOS)

    Sokpop 7 月的作品(每月出一个新游戏),SLG + DBG 组合,同样有着优秀耐玩的机制。朋友来看望我时,用 Stacklands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 V Rising

    来自表妹的礼物 3,一开始我以为它是类似 Diablo 的 ARPG,打开才发现是 Don’t Starve 类型的沙盒经营游戏。总的来说画面不错,但是一个人玩进度太慢,推荐和朋友们一起开黑。

  • Rogue Legacy 2

    白嫖朋友的游戏库。Rogue Legacy 一代很多年前就玩过,非常喜爱 4,二代的感受更像是一代的高清重置 + 新职业和地图 DLC,有时间是可以慢慢通关的。可惜的是,开发团队没有资源将游戏移植到 Switch,对我来说更希望能在 Switch 上玩这种横版的 platformer 游戏。

  • Stray

    没有买,看 streamer 的录播视频云通关。之所以特别记录一下,是因为 Stray 和我 2020 年关注的一款游戏 Little Kitty, Big City (后称 LKBC) 太像了。LKBC 的开发者只有一个人,进展缓慢,但光是预告片就深深吸引了我,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其中倾注的对猫咪的爱,相比而言 Stray 就有些缺少温度了。5

    Stray 虽然也很优秀,但作为一款短流程的风格化游戏,本应该充满彩蛋和细节,让人可以不停地把玩,但现实却是缺少打磨、bug 众多。Stray 大火让我对 LKBC 的未来感到担忧:等到发售时,人们会不会将其视作模仿者而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呢?

  • Disco Elysium

    极乐迪斯科!无需多言,这是一个早该玩但拖到现在的艺术品。由于还没有通关,对游戏剧情就不做评价了。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有一键瞬间切换语言的功能,这让一贯坚持用英语完成所有游戏的我非常开心,毕竟叙事型游戏,文案难度还是很高的,中英对照会容易很多。 6

Switch

  • CrossCode

    我很喜欢《远星物语》这个译名,这个游戏我在 Steam 上关注了很久,却在 Switch 上等来了打折 7。游戏无论音乐、画面、UI 都很出色,就是走路太费劲了,2D 表现 3D 的地形实在是有些费眼,更别说制作者将其当做 feature 深度耕耘,竟使我回忆起玩仙剑奇侠传走迷宫时的恐惧。最终我只好遗憾地放弃了。

  •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The Game

    同样是打折购买,一款非常好玩的 Beat ’em up 游戏。就像是 Streets of Rage 4 的小人儿版。鼻炎的时候在玩,还差一关打通,右臂损伤之后就没敢玩了。

  • 忍者龙剑传大师合集

    忍龙是大学时的记忆,工作后我还拥有过一台 PS Vita,在上面把 Sigma 2 玩了一半流程,这次是冲着回味和补完去买的。总的来说,一代虽然经典,但是太难了 8;二代是初恋,而且难度和乐趣也都刚刚好;三代是狗屎,10 分钟我就退出了。

  • Super Mario Odyssey

    一个我不好意思说我现在才玩的游戏,不多评价了,问就是「任天堂TM就是世界的主宰」。目前有 300 🌙 的收集进度。

  • 异度神剑 3

    XB3 发售的时候,我的右臂刚摆脱绷带,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全程用左手操作手柄,好在这个游戏不怎么需要走位之类的复杂操作,好感 +1。连续玩了几天,进度大概有一大半。

    XB2 之前我曾有心去补,但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太大了🥵。XB3 则恰到好处,几乎没有我不喜欢的角色。剧情方面,XB3 虽然更有深度,但 XB2 的王道少年漫套路或许更适合游戏整体的画风一些。音乐方面,XB3 是好听的,但没有到让人回味的程度;我单独听过 XB2 的 OST,觉得更胜一筹。

  • 旷野之息

    6月购入 Switch 的时候玩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旷野之息,当时打到城堡主殿就停下来了。最近有天打开游戏想要随便逛逛,不小心走进主殿触发了 BOSS 战,通关了…于是顺手买了 DLC 开启大师模式,经过 2 小时的练习,成功拿初始装备攻克初始台地人马,成就感满满。开完四神兽后,又尝试了剑之试炼,没想到难度过高,打得我自闭了两天,决定放弃,转头去玩英杰之诗。

    旷野之息对我而言,既有如《风之旅人》般自由写意的精神享受,又有比肩《巫师3》的战斗乐趣。之后我会慢慢把所有的神庙和呀哈哈都刷完,这是对我心目中最好的游戏所能表示的最大敬意。

  • Splatoon 3

    由于发售日将近,Splatoon 3 的宣传视频最近也多了起来,看完之后我就种草了。其实我还挺喜欢多人竞技的游戏,在我看来 Splatoon 就是更好玩的 Overwatch,只恨当年不知道,不然我早就去玩 Splatoon 2 了。但最近身体好了之后也要恢复工作,虽然买了预购,一时半会也不敢轻易去玩了。

Itch

  • 奶奶的菜谱

    非常有趣的互动式小说 (Interactive Fiction) 游戏,是两位留学生的毕设作品。玩家扮演一个孤独的社畜用手机向千里之外的奶奶学习做饭。让我想起了刚毕业那两年的自己。 9

  • Die in the Dungeon

    筛子、DBG、Roguelite、爬塔,全都是我喜欢的元素,放在一起自然是加倍好玩,而且还是全平台免费,快来和🐸一起🎲吧。 10

  • Shogun Showdown

    同样具有 Roguelite 和爬塔元素,玩家扮演一名武士,只身对抗左右不断涌现的敌人。游戏将武士的动作和武器融入到卡牌构筑中,策略非常多样,鼓励进攻,玩起来真的有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刺激感。适合摸鱼或编译的时候随手来两把。 11

  • MOBS, INC

    你是一个给魔王打工的怪物,被派去干掉闯入地城的人类冒险者,如果被打败,地狱的老板会让你不要偷懒继续工作。这种反串阵营的设定在 SkulLegend of Keepers 上见到过,非常有趣。

  • Luckittown

    掷骰子的 SLG 塔防游戏。设计亮点是有多种骰子,一次投掷多个,可以保留一部分用在下个回合。地图很开放,刚开始玩有点不知道怎么下手,但也很值得挖掘不同玩法。这个游戏也是 Sokpop 出的,在 Itch 购买后会提供 Steam key,可以说是买一送一了。

其他

  • 炉石

    女友一直很喜欢看我玩炉石,恰好炉石节奏比较休闲,也很适合左手操作,就在右臂恢复期间久违地玩了一阵子。或许是心态进步了,明显感觉比之前打的好了很多,5000 分后越打越顺手,动不动就连续第一名。最后在到达 6000 分时,趁着还没被吊打,带着已获得的乐趣急流勇退了。一些截图记录在了这串推文里。

  • 风暴英雄

    有半年多没玩 HOTS 了,这次其实也没玩,只是听到了一个消息,风暴开发组宣布停止更新游戏内容,于是再次哀悼了我最喜欢的 MOBA 游戏。还看了职业选手 Grubby 的视频,一开始他强做平静,说着说着痛哭出声,作为5年游戏玩家的我也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悲伤 12

    好在机核的这篇文章——有的游戏三岁就死了,直到七岁才埋:写在《风暴英雄》发布新公告后——冲淡了难过的情绪,里面还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比喻:

    大致想象一下,你有一位异地恋的女友。四年前,她打电话来告诉你说:“咱们就继续维持这种异地关系吧”。

    在随后的几年里,你们保持着电话联系,偶尔她会和你分享一下最近的趣事,包括她现在在干嘛,是不是毕业了,是不是工作了,是不是升职了?反正有一搭无一搭的还会说几句话。

    大约一年半以前你们通了最后一次电话,从此之后大概一两个月会发一发短信,无非也就是在干嘛,没什么,睡了,再见,有时候刷到几条你还可见的朋友圈,也能去点个赞。

    今天她突然告诉你说:咱们散了吧。作为笔者自己的话,我可能的回复也许是:合着还没分呐?

影视

老番

  • 平稳世代的韦驮天们

    原本只是想补下去年的番,没想到成为我今年最喜欢的动画。反套路、快节奏的剧情,张力十足的战斗画面,MAPPA 在这部番中淋漓尽致地释放了他们业界顶尖的制作水准。唯一的遗憾是故事还未结束便戛然而止,也暂时看不到第二季制作的可能性。

  • Devilman: Crybaby

    在看《平稳世代的韦驮天们》时联想到了恶魔人,便重看了这部汤浅政明 2018 年拍的老番。震撼依旧,但相比第一次观看注意到更多细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许是内心的承受力这些年来有所提升,太郎吃妈妈那段情节我终于能面不改色地看下去,这才发现诺埃尔(太郎的爸爸)几次举枪又放下的镜头,对人性的刻画有多么深刻。真有你的汤浅,不愧是我最欣赏的动画导演之一。

  • Burn the Witch

    很精彩的小品番,只有3集,令人意犹未尽。原作漫画的作者是久保带人,代表作是《死神》。在这个新人只会画异世界的时代,只有老一辈艺术家还在继续着纯粹的、不受约束的幻想。以及我再次感受到日本人「边境心态」的优点,不需要对英国的魔法和童话体系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不用怕 Harry Potter 珠玉在前,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完事了。这并不是对文化的源流缺少敬畏,恰恰相反,作者的心中其实并没有「我」的位置,「我」是一个边境人,没有政治立场或民族情绪。故能对所有的文化一视同仁,以纯粹的热爱,将「我」的认知糅合想象力,创造出新的世界。《来自深渊》和《宝石之国》在我看来也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才能创造出的,瑰丽奇幻的世界。(这两部的作者都是女性漫画家,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呢?)

  • 黄金神威

    日俄战争历史背景,阿伊努人民族风俗,这两大元素让黄金神威在近年的番剧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2018 年我在 B 站看完了第一季,后来因为 B 站下架一直没追。最近发现第四季都出了,遂下载,一口气补完三季。朋友说漫画版不容错过,得空一定要慢慢品鉴。

新番

  • Lycoris Recoil

    挑不出毛病的 JK 战斗番,不挑观众,就是纯粹的好看,无论是老二次元还是普通观众,无论有什么口味偏好,都能得到极好的观看体验。角色设定上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和《吊带袜天使》一样,都是一个黑人大叔带着两个会打枪的妹子维持世界和平,不知是巧合还是致敬 13

    关于这部番还有一则逸闻,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每周都会发推文记录自己的看番感受。 14

  • Call of the Night

    吸血鬼与少年的故事,梦回物语系列。第一话台词超棒,让我有找到同类的欣喜 15

    人为什么会熬夜 是因为有想看的节目?有想做的事?还是因为对明天感到不安? 这全都起因于一件事 就是对今天不满足 来熬夜吧,熬到对今天满意为止

    另外这段脱衣服的镜头简直太赞了。

  • 异世界归来的舅舅

    舅舅在异世界穿越了 17 年,回来后用魔法拍视频当 YouTuber,和主角回忆异世界生活的日常。总体来讲是部好看的番,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先是反套路设定,舅舅在异世界过的并不好,因此本番的笑点多数都有黑色幽默的气质。舅舅的人设是一个 SEGA 游戏机的死忠粉,游戏几乎就是他人生的全部,看的时候映照出一些自己的影子,对舅舅的傻里傻气感觉的很亲切。缺点则是女角色没什么意思,而且傲娇 + 直男梗看多了容易疲劳。

  • 夏日重现

    夏日重现其实是4月新番,本季还在继续更新。如果要推荐国产剧观众来观看,我会说这是更加精彩的《开端》——虽然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在连续两季的更新中,夏日重现整体维持了比较平稳的质量,剧情也是越来越引人入胜。最近快要大结局了,每次我都是攒两集再看,只看一集简直百爪挠心。有次和朋友聊天提到夏日重现动画的真实感很强,朋友说那是你没有看过漫画,随后向我展示了一张男主在漫画中的表情,看到后我毫不犹豫的将其加入到了漫画待看列表中。

纪录片

  • The Social Dilemma

    最早是 2 年前好友 @chiusx 向我推荐的,最近又重温一次 16。这 2 年发生了许多事情,我们的生活越发依赖互联网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或许我们最终也无法摆脱作为数据商品被操纵的命运,至少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真相,哪怕它是残酷的,也好过活在无知的快乐中。

  • A Dream Cast

    因为《异世界归来的舅舅》而想起 SEGA 的游戏主机,便找到了这部纪录片。看完颇有感触。Dreamcast 最大的挫折就是在发售时被 PS2 狙击了。更低的售价,更高的附加值(DVD 播放器),索尼终于报了 PS1 和 Saturn 打价格战时的仇。但也怪世嘉自己不争气,在 PS2 发售前两年的时间窗口里没有推出杀手级的游戏单品和足够丰富的游戏阵容。任天堂一直以来就是在这一点做到极致,永远先有游戏,再配合推出硬件,发售的时候就是双拳出击,不给同行任何机会。但不是每个公司都是任天堂,世嘉已经尽力了。

    Dreamcast 承载着社长大川功先生做出极致主机的梦想,在那个时代造就了一系列拥有独立游戏精神的作品,并深深影响了业界的发展。这个梦想投射在了一代制作人和玩家的记忆里,that’s why it’s called a dream cast.

阅读

久居在家,促使我翻出遗忘许久的「泡面盖」重新使用。看的书不多,但是比以往都要仔细。

  • 夜晚的潜水艇

    看到和菜头提及小说家陈春成,就去找了他的第一本书《夜晚的潜水艇》。它应该是十年来最打动我的文字和故事。作者的文笔非常独特,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有种将他对世界独一无二的感受传达给人的能力。作者年岁和我相近,把我们那一代人年幼时的懵懂、长大后的迷惘,种种最细微幽深的情结,全部重现在他天马行空的幻想故事中。

  • 山月记

    这是日本作家中岛敦取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编撰的故事集,大部分原著我都没有看过,因此读起来颇有趣味。最喜欢其中《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两篇,让我对沙僧甚至整个西游记都有了很多新的理解。

见闻

  • 看到名为「人间观察」的频道主 Hayami 关于「男的」的言论,感到过于好笑,就发推抨击了一下。

  • 某天晚上在小区人行道上发现一只踽踽爬行的小蝉,把它放到了路边的草丛,免得被路人踩到。回忆起童年时光,夏夜可以在树上找到它们,动作笨笨的很听话,捉回家放到花盆里,等它们第二天表演金蝉脱壳。 17

  • 因为感受到买药的麻烦,我发出了「你最好不要生病」的感叹 18,谁知没过几天就应验了:女友用美团外卖购买了午时茶(一种消食冲剂),我们谁也没意识到这个药会和疫情风控有关,第二天她就因买药后 24 小时内没做核酸而被赋为黄码,不得不去附近的医院按照规定流程重新检测。

  • 在天桥上散步时,偶遇在杭州见过最美的黄昏。

  • 看了《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视频,鉴定为新时代精神毒品。当时写了点评价,之后整理下单独发一篇短文吧。

好奇心

  • Retro Game Console & Android Box

    在 YouTube 上看到两个关于 Retro Game Console 的视频 19,勾起了我对掌机运行 FC/GB/NES 模拟器玩老游戏的兴趣。以前购买过一个 GameShell,价格接近 Switch 了不说,手感还非常差,对比这次发现的新产品,个个既好看又实用,感觉真是亏爆。

    我便想,不如直接在电视盒子上安装 RetroArch,连接手柄就可以把电视变成复古游戏主机了。但在 Oppo 电视上直接安装没有成功,这时朋友向我推荐了 HK1,于是我又去研究 Android TV Box,找到一篇对比多个盒子的博文 安卓外贸电视盒子体验。在翻看作者的介绍时,发现了他的 GitHub 项目 jdhao/nvim-config,为我升级 nvim 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不禁感叹 “down the rabbit hole” 之奇妙。

  • The Apple Store Time Machine

    在 Hacker News 发现这个网站,作者用 Unity 写了一个名叫 Shop Different 的「游戏」,以第一人称视角游览不同时期的 Apple Store。我在这座数字博物馆中流连忘返了一个晚上,还发现了之前未曾听过的 iBook 笔记本电脑 20

  • VLC & LibVLC

    过去一年我的主要观影工具是 Plex,时常会遇到一些视频无法播放的问题,开始我怀疑是 NAS 硬件的问题,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大多数情况都是在串流 1080p 码率的原始视频文件时,客户端解码出错。于是我给电视的安卓系统安装了 VLC,测试发现同样的文件都可以播放,这才意识到是 Plex for Android TV 内置播放器的问题。

    但 VLC 毕竟不是完整的媒体服务器,使用体验还是差一些。为了解决这两个月大量的观影需求,我给 NAS 部署了 Jellyfin 并安装了其客户端,在客户端设置里发现了「首选播放器」选项,选择 LibVLC 后,大部分 Plex 不能播放的视频就都可以正常播放了,只剩少数顽固份子还是只能用 VLC 播放。经过这番折腾,我得出了解码能力 VLC > LibVLC > Plex 的结论。 21

  • 模块化机械键盘

    看了B站稚晖君的视频 【自制】我做了一把模块化机械键盘 !【软核】,好生羡慕他的动手能力,而且设计非常硬核,比某何同学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这个键盘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可拆卸的智能交互模块,它使用 无刷电机 实现了一个功能极其丰富的旋钮,不仅可以模拟不同程度的阻尼感,作为一个输入设备使用,还可以由软件控制其主动旋转,搭配侧边的屏幕作为仪表盘显示数据。

    说到无刷电机,就想到步进电机,之前在 B 站看过一位 up 主通过步进电机演奏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机】来吧,甜蜜的死亡 / come on, sweet death - EVA剧场版OST

    DIY 硬件真的很有趣,希望以后我也能像稚晖君或 DIY Perks 那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电子设备。

  • Nota & iBar

    由于我主要使用 Obsidian 记录笔记,写博客自然也还是用它。写下十来篇后,逐渐感觉 Obsidian 写作体验并不是那么好。写作需要 distraction free 的环境,但 Obsidian 是个折腾插件的生产力工具,气氛不对;Obsidian 的编辑器中,图片会使段落高度经常发生变化,影响思考状态。最后,我发现笔记系统与博客写作是相互冲突的,笔记系统打开关闭文件的频率很高,而一篇文章的草稿可能要持续打开三五天之久;笔记的目的是将当下的想法快速记录下来,不像博客写作有文笔规范的要求。笔记最终会成为博客的素材,将它们分开在两个软件中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我找到了 Nota,一个新的 Markdown 编辑器,它的前身是 Caret,作者是两位保加利亚的开发者。Nota 和 Typora 类似,都是所见即得的编辑器,但 Nota 有更好的文件浏览器,以及类似 Obsidian 的文件导航工具;与 Obsidian 相比,又少了许多不那么必要的功能,在简洁和强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总的来说,就是手感对了,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Nota,决定开将它作为我的写作专门编辑器。本文是使用 Nota 创作的第一篇博客,截止此处文字,各方面体验都很让人满意。只有一个功能缺失,就是在粘贴图片时将图片存放在当前文件的相对路径上。我追踪了一个 Issue,希望它能尽快得到实现。

    iBar 是 Nota 作者的另一个产品,用来快速搜索浏览器历史记录。原本我只抱着随便试试的心态,使用后却发现相当不错,不仅 fuzzy 的准确性很高,搜索速度也不差。现在它已经是我日常工作流的一部分了,推荐给任何大量浏览网页的人。

学习

虽然身体不适并且只能单手打字,我还是设法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

  • PWA

    7月中旬受人之托要实现对一个手机 App 的模拟,我想到最快的方式是写一个符合 PWA 22 标准的网页。经过研究,为网页增加了 Web app manifests,还根据 Apple 的标准添加了一些 Safari 特有的 meta tags,最终效果非常不错,达到了像素级还原 App 的体验,之后也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下。

  • Vite

    在实现上文所讲的 PWA 网页时,由于没有复杂的交互,不需要用到 UI 框架,我想回归 vanilla web 的开发方式,即手写 HTML + CSS。手动刷新太麻烦,我还是需要一个能够自动刷新的 dev server。用 Webpack 显得没有必要,而且我也不够熟悉,不能短时间内完成配置。

    最终我发现 Vite 是最佳选择。一直以为 Vite 是 Vue 生态专属,没想到是通用的前端开发和构建工具,无论是开箱即用的流程,还是清晰的文档和 API 设计,都给我带来非常好的使用体验。23

  • Mantine 5.0

    我最喜欢的 React 组件库 Mantine 发布了 5.0,仔细看过 release note 后,发现还是有不少 breaking change 的。等再发几个 minor/patch 版本就对自己使用 Mantine 的项目进行全面更新。

  • IELTS

    考 IELTS 是 6 月回家之后萌生的想法,一是想检测下自己的英语水平,二是可以给未来带来多一些选择。在把好友给我的一套真题完整做了一遍之后,发现自己与裸考通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还是老老实实地背单词 + 做题吧。

    在对英语学习有了更多的重视之后,我整理了一些常用的词典文件 (mdx),分享到了 Telegram 频道里: https://t.me/reorx_share/2040

What’s Next?

  • 首先是重启之前的工作,原本我一直在开发一款 SaaS 产品,最近3个月却是全无进展。为了让工作进行得更有节奏,我会写下每日的 devlog,但可能没有时间润色并发布出来。
  • 维护开源软件:我开发的 Obsidian 插件 Paste image rename 和 Hugo 主题 PaperModX 不知不觉也有了一些用户,这两个月也收到不少 issue。回复正常工作状态后,我会在周末抽时间去维护这些项目。
  • 开始写 Newsletter:最近写的笔记很多,有一部分既符合同样的主题,也有分享的价值。因此我准备尝试写 Newsletter,我将其命名为 Maker’s Daily。这是一个面向创造者和开发者的通讯,1-3 日更新一篇,内容包含我对产品的思考、技术的探索、工具的使用,以及作为一个 Maker 的成长和反思。几乎每天都有与之相关的灵感涌出,所以不愁没素材可写,但我想尽量让文章短小精悍,来培养简洁写作的能力和习惯。
  • 调整博客结构:在产品和技术创作之外,我也有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写出来比推文长,又比一篇正式的博客要短。其实若只写长文,博客的更新频率必然不高,不利于持续输出。因此,我准备为博客增加一个新的栏目,名为 Essay,也就是短文,专门用于发表片段化的想法。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3天,一共7小时50分钟。如果你能看到这里,真的很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这些琐事能给你带来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启发。


  1.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4207392002682880:
     ↩︎

  2.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57237847211798528:
     ↩︎

  3.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2889584388100096:
     ↩︎

  4.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885774936161357828:
     ↩︎

  5.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52557062538022913:
     ↩︎

  6.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64296139821555712:
     ↩︎

  7.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38758661241470976:
     ↩︎

  8.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6430597685727232:
     ↩︎

  9.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63036228378800129:
     ↩︎

  10.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60940880881917952:
     ↩︎

  11.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61736754834866177:
     ↩︎

  12.  ↩︎

  13.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6336180144570369:
     ↩︎

  14. From twitter.com/Kojima_Hideo/status/1551212854631878661:
     ↩︎

  15.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6081640069595136:
     ↩︎

  16.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51980629038092288:
     ↩︎

  17.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3942298815176705:
     ↩︎

  18.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4141872364666885:
     ↩︎

  19. Top 10 Best Retro Handhelds Of 2021Where did these AWESOME Retro Consoles come from??? - Anbernic, Retroid, ODROID ↩︎

  20.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52162963561521152:
     ↩︎

  21.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53324876739792896:
     ↩︎

  22. 参考 Google (web.dev) 的介绍MDN 的介绍 ↩︎

  23. From twitter.com/novoreorx/status/1548366397528764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