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 Disco

朋友给我发了一个 B 站视频 别问我什么是迪斯科,是音乐家张蔷 2013 年的歌曲,却有着浓浓的怀旧风情,唤起了五光十色的童年回忆。

于是我翻了翻自己的收藏,给他回发了另一个视频: 当年传唱度过亿的“Dj大舞曲”,DNA储存卡真的被读取了!

溜冰场、点播台、路边特价小卖场,都是这些 Disco 音乐在童年出没的地点。记得上小学时,同学们给我开生日会,女生们还排练了一个舞蹈,曲子是 Smile - Butterfly

这是音乐的一种魅力,与音乐的类型无关,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粗糙的或精致的、柔和的或激烈的,只要它触动了你,此刻的感受就会被保存在这段旋律中,许多年后也不会改变。

在都市的夜晚,如果一人独处,不妨逛逛 水晶DJ网,或许会找到一首让你忘却烦恼的 《凤舞九天》

Kevin Kelly 对创作者的指导

最近读到 Kevin Kelly (KK) 的一段话,深有感触:

Separate the processes of creation from improving. You can’t write and edit, or sculpt and polish, or make and analyze at the same time. If you do, the editor stops the creator. While you invent, don’t select. While you sketch, don’t inspect. While you write the first draft, don’t reflect. At the start, the creator mind must be unleashed from judgement.

68 Bits of Unsolicited Advice

放在作为软件工程师的自己身上,creation 就是 building applications,improving 就是 refactoring and algorithms。我们常常讲不要过度优化,那是在宏观的设计层面。而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不该太在意代码的优化,否则会妨碍自己的创作者思维,拖累从 0 到 1 这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的进度。

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写出丑陋和低效的代码,而是顺应自身当前的代码素养,不额外付出抛光打磨的精力。维持创造者思维的惯性,专注在将脑中的想法转变为可工作的最小实现的过程中。完成实现后,我们再切换到评审者思维,去重构和优化代码,提升工程能力。这样两件事情都可以做得足够专注、高效。


KK 的个人网站有个名为 LIFESTREAM 的页面,上面是他日常想法的记录和分享。发现这个页面后,我很受震撼。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像 KK 这样的当代著名作家,书籍是一般人了解他思想的唯一途径,他应该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圈子里,所见所闻都与我们有着巨大的差异。

如今我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互联栖息地,并且持续地保持着与开放世界的信息交换。LIFESTREAM 有时一天两更,有时三四天一更,这位 70 岁的老人有着超过年轻人的旺盛好奇心和创造力。

我非常钦佩 KK,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更因为他在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什么是一个纯粹的创作者,和一个取悦自己的灵魂。

不换房了,继续向前

前阵子在 如何寻找一个理想的租房 中,讲了最近寻找租房的经历。这篇文章来同步一下后续的进展:我们选择了保持现状,继续居住现在的房子。

为什么呢?我们的目标是降本增效——降低在住房上的开支,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我意识到在这两点之间,增效不能为降本妥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租金便宜,但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我们在可选的房源中,没有找到符合这一要求的房子,于是便有了这个决定。

事情结束后,我们各自都有一些收获,下面是女友的笔记摘录。

人都是从「他知推动自行」一步步到「自行自知」再到「自知自行」,多次螺旋循环后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如果前一个过程没有成功完结,就很难推动下一个过程开始。

当你思想中存在诸多矛盾和纠结,不如尝试去行动,让行动检验思想认知。

这里说的是她一开始有了换房的想法,但并不确定,及时行动起来之后,得到新的信息,随后调整目标,知和行得以相互验证和上升。

考察调研的「行」:因为不想为交通便利买单,削减总租房成本,在贝壳上筛选和小红书上做功课后联系中介,花了两天时间考察目标价位的房源。

调研后得出的「知」:杭城的房产市场化程度高。交通、小区环境、周边配套生活设施、房型、室内观景与采光通透度、室内精装修程度这 6 项要素共同决定租房市场的定价。尽管可以在交通方面做一下妥协,但对其他 5 项要素要求高的话也很难找到一套合适的小房子。满足 4 项要素价格相对低的房源在市场上就很抢手,一房难求。目前的房东并不是漫天要价,在 6 项要素都具备的前提下价格高是理所当然的。

认知升级:在无法以相对较低预算交易一套性价比高的房子的情况下,搬家本身消耗精力且需要较长适应期容易打乱目前生活节奏的不可估成本。采取另一种思路——在不削减租房成本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单日工作学习效率,增加未来的收益来以降低租房成本的影响。

在几天的「行」之下,最终决定维持现状没有搬家,看似并没有改变,但实际取得建设性成果:对整个租房市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当下居住环境的重新审视和珍惜,提高租房信息获取能力,认识值得合作的中介朋友,获取一手房源流动性信息和对未来租房对象进行及时调整的能力。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切,而金钱是生活的燃料,带着喜悦的心情把它投入到这隆隆运转的引擎之中吧。

State of Play September 2022

看完 State of Play September 2022,种草了几个新游戏:

  • God of War Ragnarok

    之前 Trailer 的时候一度以为这是个 DLC,这次终于展示了一些重磅画面,如 Tyr 和 Kratos 双手交握、合作前行;Atreus 对着月蚀射箭,划破天幕,巨狼芬里尔仰天长啸;Kratos 与 Thor 的对决,利维坦之斧与雷神之锤相撞。一切似乎都在向着神话中宿命的方向发展,却在 Kratos 一句 “We will make our own destiny” 中结束。这将是我 2023 年最期待的游戏。

  • Tekken 8

    如果能做到宣传画面的一半我就满足了,打击感和真实感会有巨大提升。作为老格斗游戏玩家,对街霸6过于明亮艳丽的风格不是很满意,很期待铁拳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 Hogwarts Legacy

    之前放出的 Trailer 已经足够让我喜欢上这款游戏,这次反而没什么有意思的更新。基于魔杖的战斗系统是非常大的亮点,兼有魔幻感、流畅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是游戏史上全新的创造。

  • Synduality

    二次元味道的 No Man’s Sky,冲淡了宇宙探索的孤独感,动作和道具设计看上去也更有趣,爱了。

  • Stellar Blade

    韩国版 Nier Automata,无论是漂亮的人物模型还是独特的韩语配音都让人耳目一新。

  • Yakuza: Ishin

    没玩过如龙,但对坂本龙马是有印象的,和土方岁三一个时期的传奇武士。打斗看起来一般,当做一个江户时代的 GTA 玩应该还是很有趣的。

  • Rise of the Ronin

    和 Yakuza: Ishin 类似,但有着更加开放的世界观,以及更好的动作设计。相对而言我更愿意玩 Rise of the Ronin 一些,感觉两个游戏有点冲突了。

不得不说 3A 画面还是得看 Sony,今年 Nintendo 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魔怔,10 个游戏里 5 个在种田:

Japan must be having a serious issue with their farming economy, so Nintendo is taking it upon themselves to push young people into that career path.

—a comment from Nintendo Direct vs Sony Direct


补充下 State of Play June 2022,最期待的当属 Final Fantasy XVI

如何寻找一个理想的租房

正在租的房子临近到期,这两天在四处奔波寻找一个新的居所。

我把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理清需求扫荡区域对比筛选

理清自己的住房需求是第一位的,否则后面的一切决策都会因没有清晰的标准而难以评判。预算、交通、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商业环境,我会在这几个因素间进行考量,排列出优先级的高低顺序。

我的分析过程是这样的:我平时主要在家工作,因此不需要离地铁很近,但需要周围的环境安静舒适;自己做饭居多,因此需要有购买生鲜的条件,比如盒马、山姆能够送达,小区有配套超市是最好的;周围不需要有很多饭店,但至少要有可以送到家的麦当劳,以备不时之需。

最终优先级为:居住环境 > 基础设施 > 预算 > 商业环境 > 交通

基于这样的需求,就可以很快圈定出合适的区域并扫荡房源了。我所选的几个区域都是远离 CBD、写字楼、商贸,主打环境舒适度的楼盘,但也能通过地铁方便地通勤到市中心。

先用贝壳进行初步扫荡,VR 看房只能代表 60% 的真实情况,因此要降低预期,多收藏一些。在对每个区域的小区和房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用小红书搜索,看有没有转租的信息,转租没有中介费,是最经济的成交方式。也有一些个体中介,但相对没有那么稳定。下一步则是实地看房,先让贝壳的中介带路看一波,再找小区物业问是否有出租的房源。也可以看看公司经营的公寓,总之要尽量扩大房源的渠道,毕竟贝壳的中介费是最高的。总的来说,房源的优先级为:转租 > 个体中介 > 物业 > 公寓 > 贝壳。

最后就是对比筛选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每个备选的房子都录入一个表格中,按照自己关心的方面为其打分,然后与伴侣坐下来仔细商量。最优解一定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得出,一时冲动可能会带来一整年的后悔。

先写到这里,明天还要继续扫荡。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租房,晚安。

停不下来的创业者——得知 Figma 被 Adobe 收购有感

晚上回家时看到了 Figma 被 Adobe 以 $20 billion 收购的消息。

这令我非常忧心,我已经将 Figma 当成必不可少的创作工具,甚至打算写一篇博客介绍作为非设计师的我如何使用它。但 Adobe 的收购,意味着 Figma 可能不再允许免费使用,更糟糕的结果是成为臃肿而缓慢的 Adobe CC 全家桶的一部分。

一位朋友抱怨,Figma 做产品做烦了是吗,非得把自己卖出去。

我感觉,还真是这样。

诚然,$20 billion 在任何人面前都是难以拒绝的价位,但我认为这不是 Figma founders 决定接受这次收购的唯一原因。

创业者其实不喜欢长期维护产品,他们更享受解决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的过程。当产品逐渐稳定,他们内心会躁动起来,不安分地追寻下一个创造的挑战。而且越是被冠以「天才」之名的创业者越是如此。

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变成经营者也不好,自古就有「创业守成孰难」的辩题,历史告诉我们,创业者多数都不会在守成上有很高的建树。

另一个例子是 Super 创始人 @traf,下面是他的离职声明的摘录,可以从中窥见创业者内心世界的一角:

Super was the first idea of many, and since it started working right away, it demanded all my attention (which I happily gave it).

Because of that, none of my other ideas saw the light of day, and over time, the itch to keep building things kept growing, until the urge got big enough for m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The success from Super and other products gave me the privilege to step back, reset back to zero, and think through what I want to build next.

大公司为何不愿意做好用的产品?

Twitter 上刷到 酱紫表 对百度云的咆哮:

为什么像百度这么大的公司,百度云这么多用户的产品,高分屏的适配完全没做?完全在给用户喂💩,每次打开都恶心。

因为国内大公司并不需要在意用户体验,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通过某种方式让你不得不用罢了。

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解释,多投入几个程序员/设计师优化界面几个月,可能还不如运营发布一个活动几天增长的营收多,甚至会倒贴人力成本。但这反映的也是市场的问题,国内用户对产品体验的在意程度还远远不够。

说到这儿,想起之前在 Dji Pocket 论坛看到的一个帖子,是关于 Pocket 在文件传输的便利性上的问题,我自己也有深刻的感受,确实很不好用。这个帖子有很高的热度,回复的用户也多是非常硬核的 Vlog 和 NAS 玩家,言辞恳请地提出了很多合理的优化建议。

但这个有着两年多历史的帖子并没有任何 Dji 员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 Dji 知道,投入人力优化这种非核心功能,帮助很小一撮用户提升生产力,几乎不会对销量产生任何影响。Pocket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主流用户,不在这里。

「这么大公司,这么多用户」也好,功能有缺陷也好,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做好用的产品的必要条件,that’s not how capital markets work.

我的 10 月新番表

2022 年 10 月将近,新番列表已经公布,一些如 Netflix 出品的甚至已经可以观看。正好昨天我关注的博主 YuC 更新了 2022年10月新番表,于是我也整理了一份自己的待看列表,按 S, A, B 三个级别表示关注程度。

Rank S

  • 灵能百分百 3

    Bones 近几年最好的动画,前两季我都有追。真的很喜欢它的人物刻画,虽然都是 One 老师的作品,但对我来远比一拳超人要好看。

    其实在我心中,这部番就是一位有着最好三观的小男孩,在一位有着最好三观的社畜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特质,走出成长中的迷惘的故事。

    虽然超能力满天飞,但我最喜欢看的一直都是师傅灵幻如何用自己的社畜必杀技服务客户的桥段。

  • JOJO 石之海 Part 2

    我发觉 Netflix 这种一次性放出所有剧集的播法不大适合长篇动画。年初看 Part 1 时,半天刷完 12 集真的很爽,可是爽过头了,等待的过程犹如戒断反应般难受。看到 Part 2 放出的时候,理性告诉我这是值得高兴的消息,感性却不为所动——已经忘了前面在讲什么。

  • pop子与pipi美的日常 2

    被誉为「人类神经」的 neta 之王,只要出了就没有不看的道理。由于中毒太深,这两天我随时都会突然对女友进行「怒った」攻击。

  • 新 福星小子

    童年遗憾,小时候看过一点,长大了想补番却一直没记得,这次出重置版简直是最佳的入坑时机。

  • 电锯人

    虽然没看过漫画,但以我的嗅觉,能预感到这是一部不逊于《东京喰种》的现象级霸权番。

Rank A

  • 黄金神威 4

    7月刷完了 2、3 两季,正好无缝衔接,从剧情发展来看,这一部应该会结尾。

  • 赛博朋克 边缘行者

    今石洋之导演的作品对我来说是必看的,但赛博朋克的主题和基于游戏的世界观,这些容易受外部干扰的因素让我降低了预期。

  • 剑风传奇 黄金时代篇

    黄金时代篇的剧场版 10 年前上大学时就看过了,这部番是剧场版重编而成,追加了新曲和新镜头。剑风是我最喜欢的漫画,我的 Twitter banner 。

Rank B

  • 名侦探柯南 犯人犯泽先生

    很有趣的设定,从反派「小黑」的视角看柯南周围发生的事情。这个题材让我想起《赌博默示录》的利根川和班长篇,甚至比正传还要好看。但我柯南看的不多,因此这部番的优先级不高。

  • 高达 水星的魔女

    似乎是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高达作品,PV 里女主站在机甲前的画面让我这个高达路人粉也有了追番的冲动。

  • 间谍过家家 2

    上一季中规中矩,有好玩的梗也有烂制作的剧集,本季也还有耐心继续看,用来下饭应该还是够的。

关于 Essays 的说明

Essays 板块已经正式加入我的个人网站——也就是你现在正在浏览的这个网站,正好用第二篇来说明下创建它的动机和它的设计。

开始写博客至今已有几个月了,但我每次写文章时仍然会有这几个问题:

  1. 动笔难。哪怕有了想法,甚至有了笔记,也总是会因为惧怕组织文章结构而难以下笔。
  2. 写字不够专注。一开始是经常被其他事情打断,久了竟然导致无法长时间专注写字,写一会就不由自主地去刷 Twitter / Telegram / RSS。
  3. 博客文章变得过「重」了,潜意识里觉得是一件需要很多时间来去做的事情,而且由于是静态生成器架构,必须要在有 Markdown 编辑器和 Git 全套工具的电脑上进行。

我逐渐发现若只写长文,博客的更新频率必然不高,不利于持续输出,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为自己的写作设定一个新的分类,这就是 Essays 的由来。

Essays 专门用于发表片段化的想法,对文章结构和长度不做要求,并且我希望每篇都尽量在 20 分钟内写完,践行 Clear Communication。

有了 Essays,原来的文章则属于 Blog 板块。Blog 的定位是内容丰富的长文,Essays 则适合记录在产品和技术创作之外,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思考。

我对网站结构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之后会出一篇专门的文章详细说明。这里着重说下 RSS 的变化,首页的 RSS 会包含全站所有文章,而 Essays / Blog 页面下的 RSS 则仅包含其所在板块的文章。如果读者有需求,可以考虑订阅不同的链接。

我还为 Essays 增加了一个 n8n workflow 1,自动将最新的文章分享到 Twitter。如果你现在是在 Twitter 的图片中阅读本文,那么这条推文以及图片都是由 n8n 生成并发送的。

我希望能越来越多地分享我的想法、知识、体验,Essays 就是这样一个尝试。下一个目标,是能够随时随地写作并分享,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看看我能创造些什么吧。

要不要回互联网公司上班?

现在的工作状态虽然仍有我不满意的地方,但有时候问自己「要不要回互联网公司上班」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回到刚毕业的时候,为何当时的互联网行业那么吸引我呢?

  • 我尝试过创造产品,却没有足够的能力,这件事情使我感到敬畏。
  • 技术氛围好。遇到的大部分程序员都有自己的技术偏好和追求。
  • 有趣的人多。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只要有着好奇心,都能聊到一块去。是兴趣使天南海北不同性格不同特质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收入。

那现在呢,为何感觉互联网行业大多无趣?

  • 大众流量成为一种公式,它的本质是利用人性弱点,因此(做)产品不再是以用户为导向,而是变成为资本服务的收割机。
  • 程序员群体扩大,沦为单纯的工具人。在招聘 junior developer 时,我发现自己面对的简历越来越千篇一律,人们仿佛是用同一个模板、在同一个机器里生产出来的;和他们交谈时,也感觉不到他们对获得这份 offer 以外的任何事情有兴趣,没有个人观点,只有来自面经和培训机构的话术。
  • 自我意识觉醒。我清楚了自己事业的目标,对「有价值的事情」的认知变得纯粹、决绝,不会向所谓的生活的负担妥协。说到底,我已经有了拒绝无意义的事情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基础。

只要确定自己是走在正确的路上,即便荆棘傍身,也不用害怕和迷惘。